- 切断非法医疗废物交易的利益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前,由此产生的大量医疗废物该如何处置?今年1月底,生态环境部紧急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近日,国家卫健委又联合十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提醒我们:疫情当头,大量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等问题不容忽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二次污染甚至病毒传播,从而引发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事故。长远来看,如何进一步严格管理医疗废物处置,更是一个关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 医疗废物主要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包括手术及包扎后的残余物、一次性注输器、废弃药品和医疗用品等固体废物,及伤口敷料、绷带、棉球等传染性废物。以上医疗废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传染性。研究显示,医疗废物中所含的致病细菌及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已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7类废物中的首位,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或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医疗废物中“瓶瓶罐罐”里少量的废液如果被随意倾倒,不仅会污染土壤环境,更易造成细菌和病毒传播。此外,一些医疗废物可能还带有辐射性,一旦泄漏后果更为严重。 正因为医疗废物具有上述潜在危害,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县级以上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同时,《条例》强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然而,市场监管反馈显示,近年来在个别地方,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环境的医疗废物仍出现在一些废塑料处置企业中,多被加工成编织袋等产品,有的甚至可能流入塑料餐具杯盘和玩具加工行业。之所以出现医疗废物被非法处置的问题,正是由于其中尚存在一条灰色的利益链:一方面,医疗机构处置医疗废物要向集中处置单位交纳费用,而医疗机构或人员直接出卖医疗废物则能赚取废品出售费;另一方面,塑料用品加工厂非法收购医疗废物并加工成塑料粉碎物出售,可减少成本支出,盈利可观。因而,虽经监管打击,仍有少数人铤而走险。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多环节、多举措发力,筑牢安全防线。为此,笔者建议,各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力度,遏制非法处置医疗废物的行为。一方面,环保、医卫、防疫、市场监管等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建立长效措施,从源头上彻底堵塞医疗废物处置的漏洞。例如,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跟踪检查;加大对不法贩卖、回收、倒卖与处理者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医疗废弃物处理措施和标准政策,健全管理责任制度,合理规划设立医疗废物周转场(点),实现城乡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覆盖,从源头上控制医疗废物的不法流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在医疗废物监管模式上,可尝试利用互联网构建“数据对接+联合监管”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废物从临床科室产生、院内流转、集中收集转运、末端统一处置的数据闭环,形成在线监测和追溯留痕的接轨,实现全过程、无死角监管。 此外,针对医疗废物处置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关部门可以探索灵活的管理策略,如以补贴的方式支持医疗机构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或者统一设立或委托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的机构等,由此引导建立起顺畅、有效的医疗废物处理体系,筑牢医疗废物处置这道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