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销售经理:金甫
    销售热线:18371878780
    销售经理:刘勋
    销售热线:18371877169
    商务QQ: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
    地 址:湖北省随州市南郊平原岗程力汽车工业园

  • 危险废物是什么?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化学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化学品也不断涌现,人们在充分利用化学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毫无控制地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他途径的泄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威胁。

    据报载,2004621日盘锦一辆运输车辆未按规定将中油辽河石化分公司的废渣卸到指定地点,私自在一家小工厂内坑池排放,造成120人硫化氢中毒。

    如果因运输工具倾翻、容器破裂等导致危险化学品流失,就可能对水、大气层、空气、土壤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另据报载,2004716日,在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浙闽主线收费所前,一辆运载29.5吨苯酚的槽罐车因刹车失灵,追尾撞上一辆轿车后侧翻,罐体破裂,苯酚全部泄漏,渗入横阳支江上游,污染了20Km的河流

    由此看来,如何认识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品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已是人们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而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要数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最重。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如农药、化肥的施用等。

    2、生产废物排放。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

    3、事故排放。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

    人类活动中废弃物的排放。在石油、煤炭等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

     毒物对环境的危害


    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

    1、对大气的危害

    破坏臭氧层

    据研究结果表明,含氯化学物质,特别是氯氟烃进入大气会破坏同温层的臭氧,臭氧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的辐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接收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从而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导致温室效应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所放出的热辐射,会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使全球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的升高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引起酸雨

    由于硫氧化物(主要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形成酸雨,对动物、植物、人类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

    形成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有两类

    伦敦型烟雾:即大气中未燃烧的煤尘、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也称硫酸烟雾。

    洛杉矶型烟雾:即汽车、工厂等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或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作用生成臭氧、过氧乙酸、硝酸酯等,该烟雾称为洛杉矶型烟雾。

    2、对土壤的危害

    大量化学废物进入土壤,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碱化和土壤板结。

    3、对水体的污染

    水体中的污染物概括的说可分为四大类:

    无机无毒物:包括一般无机盐和氮、磷等植物营养物;

    无机有毒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汞、铬、铅)和氧化物、氟化物等;

    有机无毒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主要是指在水体中比较容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有毒物:主要为苯酚、多环芳烃和多种人工合成的具积累性的稳定有机化合物,如多氯醛、苯和有机农药等。

    有机物的污染特征是耗氧,有毒物的污染特征是生物毒性。

    植物营养物污染的危害:含氮、磷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水体,使水中养分过多,藻类大量繁殖,海水变红,称为“赤潮”,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减少,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重金属、农药、挥发酚类、氧化物、砷化合物等污染物可在水中生物体内富集,造成其损害、死亡、破坏生态环境。

    石油类污染可导致鱼类、水生生物死亡,还可引起水上火灾。

    4对人体的危害

    一般来说,未经污染的环境对人体功能是适合的,在这种环境中人能够正常地吸收环境中的物质而进行新陈代谢。但当环境受到污染后,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浸入人体,将会毒害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同时可能引起各种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

    1、健全立法,加强执法力度;

    2、加强对重点有害化学品的环境管理;

    3、维护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排放;

    4、强化危险废物;

    5、加强教育,提高公众意识。